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曾参与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五四运动以后被称为史学界的“马列五老”之一。文化大革命初,被扣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帽子。1968年12月18日夜夫妻双双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1978年8月,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亲自批示为他彻底平反昭雪,1979年举办了他的追悼会。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52年在重庆服用安眠药辞世。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
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尔德·汤因比(1852-1883)。为了区分两者,我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汤因比著述颇丰,其中以他十二巨册的《历史研究》为最辉煌。汤因比治史,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的单位,他把世界历史划分为26种文明,并以人的生老病死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1975年10月22日汤因比去世,享年86岁。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4月14日—1695年7月08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钟表学家。1629年惠更斯出生在海牙,16岁后进入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两年后又转到布雷达的奥兰治学院继续学习,学生时代他接受过笛卡尔的指导。1655年3月25日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用自制望远镜发现土星的第一颗卫星土卫六,他还发现了猎户座大星云和土星光环。他指导过莱布尼兹学习数学,与牛顿等人也有交往,终生未婚。1695年7月8日,惠更斯死于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