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江苏常州人,中国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曾在英属香港电影界任编导,是香港文化界和电影界的先导者,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妻子是新凤霞。1955年在周恩来邀请下,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拍成黑白电影《洛神》和彩色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包含梅兰芳艺术生活纪录片和《白蛇传·断桥》、《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4部戏,《断桥》是昆曲,其他是京剧。1956年将程砚秋的京剧表演艺术拍成彩色电影《荒山泪》。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 ,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原籍安徽省泾县茂林村,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画家,在油画和中国画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27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为徐悲鸿所赏识,后又转到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1928年随徐悲鸿到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1930年赴欧洲留学,1935年回国。196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一任教务长,后曾任副院长、院长和名誉院长。对中国美术教育贡献突出,王明明、陈玉先、刘大为等画家都曾求教于他。1984年获授“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法国政府文化部)。1997年病逝于北京。
吴于廑(1913年—1993年4月9日),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历史系,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41年4月以“特优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以“学大汉武立国”为题,作精彩讲演,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1960年代与周一良共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中国的世界史学科。1970年代以来,他的一系列宏篇巨论在中国世界史学界引起了强烈共鸣,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兴起”。1993年4月9日因病逝世。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是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散文作家、法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1626年4月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