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乌斯·伏契克(JULIUS FU?íK,1903年2月23日—1943年9月8日),捷克记者、文学评论家、作家。1903年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1941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第一个地下中央委员会被破坏后不久,他和另外两名中央委员一起,建立了第二个中央委员会。1942年4月24日因叛徒出卖,他被德军逮捕,1943年9月8日被杀害于狱中。狱中遗著《绞刑架下的报告》已经译成8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传播。国际新闻工作者日最早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
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ASTNER,1899年2月23日—1974年7月29日),德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899年出生,1929年他的第一本儿童书《埃米尔擒贼记》(EMIL UND DIE DETEKTIVE)在柏林的威廉出版社出版后,立刻轰动世界,遂使凯斯特纳一举成为名扬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家。1957年获得德国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1960年被授予安徒生奖,这是授予儿童文学作家的最高国际奖。迄今为止,除凯斯特纳外,没有任何一位20世纪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能够赢得这样的国际声誉。1974年7月29日在慕尼黑去世。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1894年,梁启超提倡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刊布报端,启发国人之革新思想。与谭嗣同等6人同参新政,因保守派所反对,变法失败,谭嗣同等被杀,梁启超逃亡日本。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返回中国,并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又深研佛学。1929年1月19日病逝。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乐的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后来定居并入籍英国,他的名字亦按英语的习惯改为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