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璇(1913年11月10日 - 2006年2月15日),即孙运璿,山东蓬莱县(现蓬莱市)人,台湾高层技术官僚、知名政治家。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台湾光复后被中华民国政府派任至台湾,曾前后担任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交通部部、经济部长与行政院院长。在近20年的部长与行政首长的任内,他推行十大建设,与李国鼎共同促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立,规划台湾早期科技政策,被认为是台湾科技产业之主要奠基者,也是“台湾经济的推手”之一,也是台湾经济贡献重要人物之一。2006年2月15日因病逝世,享寿92岁。
刘炳森(1937年8月17日-2005年2月15日),天津武清人,中国著名书法家。1937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1962年后任故宫博物院助理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担任全国青联常委,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七届委员、第八、九、十届常务委员。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整化的计算方法,这些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工具。代表作品有《费曼物理学讲义》、《物理之美》等。
1986年费曼受委托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在国会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1988年2月15日,费曼因癌症逝世。
埃德加· 斯诺(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著作而闻名。斯诺于1928年来华,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西行漫记》是斯诺最为著名的出版物,该书纪录了从中共创建至1930年期间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朱利欧·杜黑(GIULIO DOUHET,1869年5月30日-1930年2月15日),意大利空权理论家。出生于意大利卡塞塔,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1921年晋升少将,不久退役,同年发表了《制空论》(THE COMMAND OF THE AIR)一书,成为近代空权军事观念的先驱。1922年出任航空部部长,1923年辞职,专事著述。著有《制空权》、《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其中《制空权》流传较广,主要论述空中战争、空军的组织、制空权、独立航空与辅助航空、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等。1930年2月15日杜黑逝世。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年6月1日-1857年2月15日),第一个获得广泛声誉的俄国作曲家,对后来的俄罗斯音乐创作特别是对俄国浪漫乐派强力集团有重要影响。格林卡的早期创作主要受德奥古典主义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30年代后,开始注意在作品中采用民族元素。其优秀作品具有风格朴素,民族气息浓厚,旋律通俗优美,色彩明快的特点,被誉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曾经的俄罗斯国歌《爱国歌》即是格林卡的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1781年2月15日),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等。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领导性的代表人物,他是思考市民的自我意识的先驱者,他的理论及批评作品以经常被运用的滑稽、讽刺的风格与准确的论证而独树一帜。1781年2月15日他造访不伦瑞克时去世,时年52岁。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