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川秀树(ゆかわ ひでき,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生于京都府京都市,日本理论物理学家。他投入研究位在原子核内部使质子与中子结合的强交互作用,并在1935年发表推测其之间应有介子的存在。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塞西尔·鲍威尔从宇宙线中发现Π介子,同时也证明了汤川的理论,于194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他也担任母校京都大学、大阪大学荣誉教授,也被授予文化勋章、从二位勋一等旭日大绶章以及京都市荣誉市民的身分。
安东尼奥·葛兰西(意大利语:ANTONIO GRAMSCI;1891年1月23日—1937年4月27日),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他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和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提出创立“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口号。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著名著作《狱中札记》。1937年4月27日,葛兰西这位坚强的战士在法西斯狱中与世长辞。
保罗·朗之万(法语:PAUL LANGEVIN,1872年1月23日-1946年12月19日),法国重要的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有朗之万动力学及朗之万方程。朗之万出生于巴黎,曾就读于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到剑桥大学,在约瑟夫·汤姆孙的指导下于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后回到巴黎大学,并在皮埃尔·居里的指导下于1902年取得博士学位,190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朗之万以其对顺磁性及抗磁性的研究而闻名,他提出用现代的原子中的电子电荷去解释这些现象。他最著名的研究是使用皮埃尔·居里的压电效应的紫外线应用。
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年1月23日—1943年2月14日),德国数学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希尔伯特1862年出生于哥尼斯堡,因为发明了大量的思想观念(例:不变量理论、公理化几何、希尔伯特空间)而被尊为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希尔伯特和他的学生为形成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还是证明论、数理逻辑、区分数学与元数学之差别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希尔伯特空间的理论,是泛函分析的基础之一。1943年在德国哥廷根逝世。
西乡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1877年西乡隆盛之官位遭到剥夺,然民间同情声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同时获得特赦,并追赠正三位之官阶。
爱德华·马奈(法文: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法国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马奈1832年生于巴黎,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虽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将绘画从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元次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马奈亦以自然主义式的想像来处理创作的题材与构图,表现出和谐、清楚而简约的风格。
马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笔名“司汤达”(STENDHAL),19世纪著名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帕尔马修道院》(1839)。1842年3月22日傍晚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